光亮日報記者 宋喜群 趙秋麗 李志臣
“欠好意思啊,實在負疚。”掛了電話,山東匯成農業技術服務無限公司董事長代褚成長吁一口氣:“春包養網節前后是年夜米銷售淡季,訂單太多,這不,我剛拒了安徽的34噸訂單。”
年夜米包裝車間內米噴鼻四包養溢,接近小山般的米堆,隨手包養網拿起一塊很有分量的“米磚”,代褚成非常感歎:“沒想到經過真空壓縮的‘米磚’像金磚一樣引人愛!”
山東東營是重度鹽堿地區。東營區文匯街道依托鹽堿地硒元素含量豐富優勢,經過多輪試驗,在轄區1500畝鹽堿田里種植水稻。
“說啥也沒想到,鹽堿田里能長出‘富硒米’。”種了十多畝稻田,現在又在公司包裝車間繁忙的蘭趙村糧農杜建平遞過來一個手提袋告訴記者,“包裝盒上的‘富硒’兩個字就像‘金招牌’!”
一旁的代褚成趁勢打開mobile_phone,一邊展現省級富硒產品認證證書,一邊驕傲地說:“這既得益于泥土硒元素豐富,又是街道推廣科學種植、晉陞作物硒元素含量的結果。”
稻米加工廠房內機器轟鳴,自動化生產線馬力全開。稻谷經過初篩、脫殼、谷糙分離、精篩等工序,變成色澤透亮的年夜米。
“這些米經過了180天漫長生長期,用黃河水進行澆灌,硒元素含量豐富。”拿著經過真空壓縮成的每包2.5公斤、5公斤不等的“米磚”,代褚成驕傲地說:“專業化加工不僅進步了效力,還最年夜水平上保存了米的原汁原味。”
“往年我們建了冷庫,解決了稻米儲躲難題。本年,我們要上烘干設備,省往統一晾曬的麻煩。”走出車間,指著不遠包養處的冷庫,代褚成信念滿滿。
往年,文匯街道對地區相連、產業附近的蘭趙村、王營村、韓家村、張蓋村進行資源整合,推廣富硒水稻種植技術,種植面積達1500畝,84戶糧農實現戶均增包養網收3000余元。稻米機械化加工和brand化銷售帶動村集體增收13萬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