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水”文章 办好民生事——湖南省湘潭市推进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查包養網心得程建设纪实_中国网

作者:

农村山塘发挥着蓄水、灌溉等功能,是有效保障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市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移民后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县抗旱能力提升、乡贤捐资等各方面资金,共建设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程2098处。如今,遍布山间田野的“小水源”正像一滴滴甘露,滋润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浸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田。

“病险塘”变“蓄水池”,切实保障农田灌溉

走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高岭村千步塘的大堤上,村党总支书记陈铁牛对整修一新的堤坝及内侧护砌如数家珍:160米的大堤,内坝防渗水泥就用了30多吨,塘堰内淤泥、砂石和杂草垃圾清运了几十车,整个山塘蓄水能力由6万立方米提升到了10万立方米。

“下游200多亩水田今年全都种上双季稻,60多亩蔬菜基地浇灌用水也完全没有问题。”陈铁牛笑着说,群众对千步塘整修工程评价很高,称“这个塘除险加固后可保30年没问题”。

易俗河镇麦子石村去年一口气整修了金洲组桃花塘、青红组横塘等8口山塘,山塘除险加固后,新增水面面积12亩,新增蓄水近6万立方米。“如今山塘蓄水增加,村里受益匪浅,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25亩,改善灌溉面积275亩。”村党总支书记郭大勇说。

这只是湘潭县实施“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三年行动”的一个缩影。湘潭县水利局总工程师齐向中介绍,湘潭县共有4.4万余口山塘,其中骨干山塘5023口。大部分山塘因多年未清淤加固,存在不同程度的淤塞、渗漏等问题,不仅抗旱减灾、蓄水调洪能力逐年减弱,更难以满足农田灌溉用水需求。

“针对这个现象,湘潭县启动了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三年行动,以村为单位实行整村推进,每年完成约80个村的小水源工程建设,3年计划恢复240个村的小水源包養供水能力。”齐向中介绍,2022年,湘潭县撬动社会资金投入2255万元,实施了103个村1023处小水源供水能力建设,新增水面面积661亩,新增恢复蓄水能力1100万立方米,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保障。

2023年,湘潭县将持续推进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程建设,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水利问题,对已建项目竣工验收后,按照“谁受益、谁管理”原则,及时做好产权移交,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设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漏水塘”变“清水塘”,为民解决头等大事

近期,随着雨水增多,无论是田包養地还是房前的池塘,都被雨水灌满。位于韶山市清溪镇厚罗村的厚罗大塘也是满满一塘清水,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小包養網水库。厚罗村村民伍四清笑着说:“今年下游的300多亩水稻不用担心缺水咯。”

厚罗大塘水域面积36.2亩,灌溉着厚罗村南岳组、伍家组、杨梅组、百喜组、代家组等10个村民小组共380余亩农田。作为一口以灌溉为主的山塘,却仅在20世纪50年代修缮过一次。由于年久失修,水塘内填满淤泥、长满水草,塘埂破损,难以蓄水,成了一口“漏水塘”。

“没有水就没有收成,这成了老百姓的‘心头痛’。因此,修缮厚罗大塘是为民解忧的头等大事。”厚罗村党总支书记欧申明说。20包養22年,村“两委”积极争取水利等部门资金支持20余万元,村“两委”干部带头捐款,同时广泛发动村级自筹、党员自筹、村民自筹,多方筹集资金。

去年秋收结束后,厚罗村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开始对厚罗大塘进行大修,共投入93万余元,耗时两个多月,其中清淤4万余立方米、护砌1200余立方米,蓄水能力现达到7万立方米。

兴修水利,资金是关键。清溪镇安排水利建设资金坚决执行“先干后补”原则,推动水利建设从“独角戏”步入“大合唱”的良性轨道,大大调动了各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据统计,去年清溪镇实施长湖大塘、厚罗大塘等39处塘坝整修项目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8处,补齐防洪、灌溉等功能短板。同时,加快推进小水源恢复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抽水泵550余台、铺设水管1.4万米、清淤渠道43公里、新挖深水井4口、修缮新建机埠3座,新增蓄水能力43.85万立方米,为有效应对大旱长旱、保障粮食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碟子塘”变“盛水盆”,有效提高综合效益

站在雨湖区鹤岭镇双丰村的大石岭塘边,看着满满一塘清水,双丰村党总支书记李曙光的脸上满是笑意。回想起去年,面对“有塘无水,望旱兴叹”的尴尬境地,他是又焦虑又无奈。为了不让村里的水田再受旱涝之苦,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和村民在去年底下大力气修整了10口山塘,其中就包括大石岭塘。

“水塘因年久失修,蓄水能力大打折扣。平常年份,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基本可以满足,但在去年持续干旱的情况下,水源严重不足。”李曙光介绍,去年底,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发动村民群众投工投劳,尽最大努力维修恢复机台、整修水塘和渠道。

“以前的大石岭塘就是一口‘碟子塘’,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这是一口塘,连塘基都看不出形包養網状了。”李曙光说,清淤护砌后,大石岭塘最深处蓄水有7米,“碟子塘”又再次变成了“盛水盆”。

10口水塘修整后,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一方面,山塘清理出来的淤泥都运到了水田里,去年底种了1500多亩油菜;另一方面,山塘蓄水后除了发挥灌溉功能外,还全部租赁出去发展养殖、休闲垂钓等,带动了集体经济增收。

李曙光表示,山塘出租后还便于长期管理,避免陷入“有人用、无人管”“大家用、无人修”的困境,保障山塘“雨天有水留得住,旱天缺水放得出”,发挥了山塘防汛抗旱功能,解决了农业所盼、农村所需、农民所求的头等大事。

鹤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镇“小水源”项目涉及9个村共78口山塘,建设内容主要为清淤扩容增蓄、塘基修缮改造。项目完成后,新增水面面积84亩,新增蓄水能力34.6万立方米,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89余亩、改善灌溉面积近2295亩,大大改善了今年以来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情况。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